突然爆火,冲上热搜!南京也有卖!
社交平台上,“玉米蛋挞”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突破2亿次,网友戏称其为“甜品界的显眼包”。在南京,从鲍师傅糕点到独立烘焙坊,基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。
社交平台上,“玉米蛋挞”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突破2亿次,网友戏称其为“甜品界的显眼包”。在南京,从鲍师傅糕点到独立烘焙坊,基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。
烘焙界顶流的更迭速度实在太快,黄油年糕余香犹在,玉米蛋挞已强势袭来。除了玉米可以做挞芯,芋泥豆乳、榴莲奶冻、焦糖香蕉、提拉米苏等热门甜品都成了蛋挞皮里的挞芯,价格更是卖到近30元一个。蛋挞有啥魔力,能让烘焙界热衷其中?5月26日,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对此进行了
国家现在“提振消费”,以消费带动国民经济发展,这本是一件好事,却被很多资本家发现了其中的谋利之处,可谓是暴利。
一眼就看到梳妆台下的垃圾桶里多了盒包装纸,上面写着“紧急避孕药”。
前些天在小区门口,老远就听见“嘀嘀”的车喇叭声。回头一瞧,好家伙,老同学大刘开着新车冲我乐!还没等我开口问“哪来的福气”,他就摇下车窗,递来一盒还冒着热气的玉米蛋挞:“尝尝鲜!现在全靠这小家伙给我‘打工’呢!”
最近有这样一则帖子很火,引发了网上铺天盖地的吐槽。上海有人在一家甜品店里买了一份48元小泡芙,里面也就六七个左右,一口一个的大小居然还是空心的。奶油另外装在了一个袋子里,要吃还得自己动手挤进去。发帖人吐槽:"我请问这种产品的意义是锻炼消费者的动手能力吗?买完感
大家千万别轻信了网上的那些毒鸡汤,什么钱是挣出来的,不是省出来的。
“加深我对该ip的偏见,后面加个0卖给上海人真不是开玩笑的。”
玉米蛋挞虽有着“粗粮”概念,但其健康风险不可小觑。有博主测评,一个网红款玉米蛋挞的热量,能抵4个黄油年糕。
近日,网红甜品“玉米蛋挞”火爆出圈,有网友称48元一个,价格过高,“自己买个蛋挞削点玉米粒放空气炸锅烤一烤就行了。”
根据多个商家案例拆解,玉米蛋挞的主要成本包括:玉米芯(0.8元)、蛋挞皮(2.5元)、奶油等配料(约2元),总成本约5.3元。而用户提到的“成本2元不到”可能仅计算了玉米和蛋挞皮等核心材料,未包含人工和包装。即便如此,即便按最高成本计算,售价16元的利润率仍超
这届网红食品的“刺客”刀法越来越飘了最近,一款号称“颠覆传统”的玉米蛋挞突然火遍社交平台,但比它的味道更让人过嘴不忘的是它的价格,小小一个竟敢标价30元!网友纷纷吐槽:“这蛋挞是镶了金玉米粒,还是吃了能长生不老?本以为雪糕界的“雪糕刺客”已经天下无敌了,没想到
大巴山深处的吊脚楼还浸在墨色里,王秀英已经摸黑穿好了胶鞋。竹篓里的玉米种是她去年特意留下的“渝单30”,颗粒饱满得能看见胎芽上的绒毛。后山的露水打湿了裤脚,她蹲在半坡的红土地上,用树棍戳出深浅均匀的坑——这是老伴去世前教她的,“坑深两指,玉米苗才经得起山风”。
我亲手摘下的苞谷成了我消费不起的玉米蛋挞。此刻谷贱伤农彻底具象化,当随处可见的平常蛋挞只是盖了个小块的玉米就能被哄抬到48元高价,而市面上一斤玉米的回收价也才1块钱不到。
有一种特别可怕的现象正在飞速蔓延,很多年轻人明明一万块钱存款都拿不出来,却觉得一百万只是小数目。
酥脆挞皮作底,填上蛋挞液,有些品牌会在蛋挞液中也夹点玉米粒,烤好后挞芯上面涂一层玉米卡仕达酱,最后来一块烤玉米封顶。精髓在于玉米表面要洒上蜂蜜或白糖,以烤出微微焦黑的诱人痕迹,并且玉米一定要是水果甜玉米,糯玉米不行。
从三月份的播种到四月份种植十月份采摘,期间的辛苦真的只有农民自己知道,上肥除草,面朝黄土背朝天,一斤只能换八毛。
2025年5月,一位河北女大学生的偶然吐槽,如一枚深水炸弹,炸穿了互联网的平静。她在蛋糕店拿起一根看似普通的玉米蛋挞,结账时却被价格刺痛——“28元一根”。一句“太贵”的质疑,换来店员冷冰冰的回应:“嫌贵就别买!”而当她将经历发上网后,评论区竟成修罗场:有人称
事实上,“蛋挞”原来不读dàn tǎ,它的正确读音是dàn tà。汉语词典显示,“挞”只有tà这一种读音,常见词还有鞭挞、挞笞等。
1块的玉米,3块的蛋挞,合在一起居然48,我不是上海人,你却拿我当沪爷投喂,我不是日本人,你却拿我当小日子消费,新一代的甜品刺客,逼得我只想当个看客。然而顾客喊贵,甜品店无畏,只有农民被无情针对,明明天道酬勤,为什么最先富起来的不是农民?前几天火爆全网的48元